您好,欢迎访问贵溪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17807011070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易公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全力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3年江西省委一号文件公布,乡村振兴这样干!

2023-02-24浏览次数:1095次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力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将意见予以公开发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住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60万亩,产量力争达到439亿斤。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提高农资供应稳定性。稳定双季稻,发展再生稻。挖掘土地资源,统筹茬口安排,推广间作套种,积极发展旱粮。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和购销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

2.加快扩种油料作物。深挖冬闲田潜力扩种油菜,新增油菜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因地制宜推广“一季稻+油菜、双季稻+油菜”等种植模式,夯实生产基础,提升加工水平,促进多功能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旱地及茬口资源,稳定大豆、花生、芝麻播种面积。推进油茶新造、改造和提升,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30万亩以上,改造提升油茶低产林104万亩以上、高产油茶林面积达到800万亩。

3.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水稻育秧中心和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早稻播种面积3000亩以上的乡镇至少有1个机械化育秧中心、每个县至少有1个万亩机械化育秧中心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设施蔬菜和标准生态果园建设。加快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和“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0个以上。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百万亩绿色高标准池塘改造行动和设施渔业发展。

4.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好用地、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和生猪产能调控措施,确保能繁母猪存量稳定在合理区间、生猪年出栏达到3000万头以上。加快牛羊、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肉牛、肉羊大县,发展蜂、兔等特色养殖。加快大水面生态渔业、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建设一批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推进果、蔬、茶、菇、竹笋、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强化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层农产品检测体系,健全追溯管理制度。推进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实施达标合格证“亮证”行动。

5.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三区三线”划定的4004.59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3545.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耕地占补、进出“双平衡”制度,确保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不减少。开展耕地卫片监督和执法,实时掌握耕地动态变化,及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探索推行耕地保护全覆盖、全时段监测监管机制。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6.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启动2023年度新增建设150万亩、改造提升1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完成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治理工程建设,推进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大坳灌区、梅江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开工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平江灌区。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抗旱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7.着力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完善重大灾害或突发气象灾害的紧急响应机制。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水稻稻飞虱、柑橘黄龙病、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加强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提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二、全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8.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中国水稻所江西早稻研究中心、江西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等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水稻、油菜、豇豆、柑橘等10个农作物和生猪、乌骨鸡、甲鱼等6个畜禽水产良种联合攻关,推广运用“中芯一号”家猪基因芯片等家猪育种新技术。审定水稻新品种30个以上。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骨干企业,认定优势型、成长型种业企业10个以上,推动构建“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制(繁)种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布局建设20个农作物和10个畜禽种业现代化基地,支持国家制种大县建设。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抢救性收集濒危与特色地方品种,新增6个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普查江西乡土珍贵树种等种质资源,保护林木种质资源,推进林业种质资源库建设。鼓励创建现代种业强市、强县、强镇。加大种业振兴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9.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重组农业领域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推进2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5个绿色食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引育新品种20个以上,集成推广新技术30项以上。合理安排科研项目经费拨付计划,探索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产业”的产研融合推广新机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创新“研发一个品种,建立一处基地,扶持一家企业,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的“五个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巩固扩大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成果,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物联网基地。

10.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丘陵山区果业、茶叶、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和林区生产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制造和推广。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等与耕种收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广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开展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办理方式,开展金融支持农机购置和融资租赁等业务试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以上。

11.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做好耕地分类管控,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巩固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稳妥推进赣江等五河干流禁捕退捕,推进长江江豚保护基地建设。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幸福河湖建设。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稳妥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八大专项行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农业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2.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健全完善“三线预警”动态监测机制,调整监测范围,聚焦重点人群开展全面排查。加强乡村振兴、民政、残联、人民银行、人社、医保、教育、住建、水利、公安、应急等部门沟通协调,强化主动监测、信息互通、数据比对,促进数据赋能,做到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对监测对象按照风险类别、发展能力、现实需求等及时分类精准施策,原则上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至少落实1项开发式帮扶措施。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强化保险保障,指导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地区及时购买防贫保险,实现以县为单位参保率100%。做好分类资助参保工作,过渡期内继续对因病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的困难群众给予定额资助。持续落实大病分类救治和一站式结算等系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各项政策。持续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对新增不安全住房列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及时组织实施解决。落实农村供水问题排查监测和动态清零机制,坚决守住农村供水安全底线。

13.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拓宽产业就业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脱贫人口收入可持续健康增长机制,确保过渡期后脱贫人口收入保持总体稳定和增长,力争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细则,强化带动经营主体培育,力争全省培育5万个以上。加强村级(联村)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每个重点帮扶村建设1个、全省建设1.5万个以上。充分发挥村级光伏电站带动效益。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深化消费帮扶,开展帮扶产品“六进”活动,力争帮扶产品销售额达到140亿元。推动稳岗就业提质扩面,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信息监测服务,完善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实现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劳动力不低于16万人,确保就业规模不低于130.9万人、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至少1人就业。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引导不低于2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读中高职业院校。创新技能培训方式方法,简化培训补贴发放程序,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培尽培。强化资金项目使用管理,严格项目前期论证,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重点支持经营性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加强扶贫(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强化运营管理,及时确权登记,规范和监督收益分配,按规定纳入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依法依规加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支持。持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服务,深入实施对搬迁群众就业等后续帮扶工作,计划帮扶不少于6.2万人稳岗就业、2.8万人发展产业。

14.大力推进帮扶政策有效衔接。完善和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落实1841个“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每村每年100万元衔接资金。加大对民族乡村帮扶力度。在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开展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持续推进“富农产业贷”试点,强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调度和推进力度。调整优化省领导同志乡村振兴定点联系县(市、区)工作,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研究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四、深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5.推进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开发乡土资源,体现各地风土人情,做实“土”的文章,做响“特”的文章,做强“产”的文章,建成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引导各县围绕有机稻米、多功能油菜、特色水果、设施蔬菜、有机茶叶、中药材、草地畜牧业、特色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准1-2个作为主导产业,长期扶持培育、重点突破,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大力培育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6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实施“硒+X”发展战略,支持启动建设12个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力争富硒功能农业综合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实施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力争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到1900亿元。推进竹产业“千亿工程”,持续支持一批县级竹产业园区建设,培育3家以上竹产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力争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650亿元。健全油茶产业链条,确保油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支持开展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试点。发挥农垦特色优势,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国有农场建设。

16.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型线上线下平台企业深度合作,引进一批行业头部、单项冠军和龙头企业等优势企业来赣投资或合作,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各县(市、区)立足本地主导产业、优势品种、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等特色资源,加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补齐食品加工短板。启动粮食加工类、中药材和预制菜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力争超10亿元的粮食类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家、中药材龙头企业达到5家,超亿元预制菜龙头企业达到15家。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组建一批食品加工“领军型”龙头企业,扶强一批食品加工“骨干型”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企业组建联农带农富农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新增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超亿元龙头企业850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1000家以上,全年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实际进资总额达到435亿元以上。

17.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鼓励引导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强县。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鼓励企业带动农户建设一批清洗分拣、初制炮制、烘干储藏、预冷保鲜、仓储冷链等初加工设施,创新发展提取、分离、纯化精深加工,鼓励开发烘焙产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发酵制品,支持30家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与全国食品专业靠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全面发展。

18.唱响农产品品牌。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唱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赣南脐橙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在北京、上海、广州、井冈山市等地打造一批高品质江西优质农产品品牌运营(体验)中心。做大做强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奉新猕猴桃、广昌白莲、新余蜜橘、广丰马家柚、赣南蔬菜、江西山茶油、“四绿一红”茶叶、乐安竹笋、崇仁麻鸡、铅山红芽芋等区域特色品牌,以及鄱阳湖渔业、军山湖水产、湘赣红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个,推动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23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认证“赣鄱正品”品牌100个。

19.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数商兴农”行动,在农村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营销、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预制菜等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商业设施,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广“农产品+大同城”寄递服务,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实施文体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探索省级休闲乡村民宿集群度假区建设,推进休闲乡村民宿星级建设、专业民宿人才培养和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五、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强化各项稳岗就业政策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推动劳务品牌建设。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

21.推动农业经营提质增效。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力争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7.9万家,带动较紧密的合作社员99.7万人、占全省农户数达12.7%,社员人均增收达到1920元。大力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出台水稻生产托管服务地方标准,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等发展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场交易,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22.积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统筹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试点,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探索成立“村投”公司与金融机构融资合作的新模式。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增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年底实现全省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并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利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开展集体分红。引导相关企业把农产品的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维护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六、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3.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按需完成1841个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737个市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在县级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

24.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转变群众落后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20万户,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有序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统筹县乡村三级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和收运处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90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建设150个美丽宜居乡镇、1500个美丽宜居村庄、25万个美丽宜居庭院,完成6000个左右省级村点整治建设。开展县域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试点。推动5G+长效管护平台建设运维全覆盖。

25.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农村公路责任制管理模式,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00公里。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加强农村应急管理、防雷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应急广播行政村全覆盖。开展乡村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燃气安全、林业安全防护、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标志标识、照明设施、信号灯等基础设施,持续强化农村重点地区交通管理。鼓励实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

26.完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教学点建立紧密型结对帮扶。加快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升、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工程”三年行动。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支持30家市县福利院实施失能护理改造和失智照护楼、照护单元建设,有意愿的特困失能人员100%集中照护,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200家,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5%以上的行政村。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

27.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完善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将各类网格统一整合为基层治理网格。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模式。深化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培育选树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引导群众有序参与乡村事务。加强“法律明白人”培养和履职能力建设,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动“雪亮工程”升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稳步推进农村“交所融合”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七、加强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28.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市县政府投入责任。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更多长周期、低成本贷款。稳妥推进县域普惠金融试点。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持续开展“裕民快贷”“地押云贷”“林农快贷”。巩固提升“财农信贷通”支农信贷成效,加快涉农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推进“金农易贷”直通专区建设。拓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推进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农业巨灾保险试点。严格落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求,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防止加重基层负担。

29.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组织引导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持续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青年农技人员“培基”行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乡村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和激励政策,按规定鼓励并支持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实施大学生村医培育行动,加强乡村全科医生培养。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提升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选树一批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优秀驻村干部。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加大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管理监督。

30.深入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加快补齐县城城镇化短板。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中心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发展,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城乡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均衡,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年度考核,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十百千”工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本领、真抓实干,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